瓦手预约突破2000万,开发者日志二期迎来新消息
192
2025-07-04
前几天跟一朋友聊天,他说打算从杭州回老家了。我问他为啥,杭州多好啊,互联网大厂扎堆,西湖边风景如画。他苦笑一声:“房价三万多一平,我一个月工资交完房租连顿像样的火锅都不敢吃。在这儿漂了五年,两个卫生间的首付都攒不够。”
这话听得我心里沉甸甸的。现在好多城市都在喊“抢人才”,又是送户口又是给补贴,可年轻人前脚被吸引来,后脚就想着怎么逃。就像我那朋友,当年也是被杭州的“人才新政”勾来的,结果来了才发现,政策给的甜头还不够填房价的窟窿。
年轻人为啥要离开?说白了,就是在这儿看不到盼头。就拿我老家那个三线城市来说,表面上看挺热闹,商场、KTV样样不少,可年轻人想找个像样的工作比登天还难。去年我堂妹大学毕业,学的是新媒体,在老家转悠了仨月,像样的公司没几家,要么就是让她去做销售,要么就是工资低得可怜。最后她咬咬牙去了成都,现在在一家游戏公司上班,虽说也辛苦,但好歹能学到东西,工资也够养活自己。
房价是座大山,可压垮年轻人的不止是房价。前阵子看到个新闻,说深圳有个90后程序员,月薪三万多,结果每个月还完房贷只剩两千块,连奶粉钱都不够。这哪是在生活,分明是在给银行打工。更要命的是,很多城市的工作机会和年轻人的专业根本不对口。我一表弟学的是人工智能,在老家找了半年工作,最后只能去一家小公司当网管,你说憋屈不憋屈?
有人说,年轻人吃不了苦,太娇气。可你看看那些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,哪个不是拼了命在熬?凌晨两点的北京后厂村,写字楼里灯火通明;上海陆家嘴的地铁站,早高峰能把人挤得双脚离地。他们不是不想安稳,是不敢安稳。就像我一同事,每天通勤两小时,在出租屋里连个像样的书桌都没有,可她还是坚持每天学英语、考证书,就怕哪天被裁员了连口饭都吃不上。
年轻人要的其实不多,一份能让自己成长的工作,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小窝,一点能喘口气的生活。可很多城市连这些都给不了。就拿我现在住的这个小区来说,周边连个像样的菜市场都没有,想买个新鲜菜得坐半小时公交。年轻人白天忙工作,晚上想放松一下,要么去商场吃顿贵得离谱的饭,要么窝在出租屋里刷手机。时间长了,谁受得了?
当然,也有一些城市做得不错。成都这些年为啥能留住那么多年轻人?除了房价相对友好,更重要的是它有烟火气。玉林路的小酒馆、人民公园的茶馆、春熙路的夜市,这些地方让年轻人觉得生活是有滋味的。还有杭州,虽然房价高,但它的互联网产业发达,年轻人能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城市就像一棵树,年轻人就是树上的叶子。叶子要想长得好,得有阳光、水分和养分。如果城市只想着把叶子摘下来当装饰,却不给它扎根的土壤,叶子早晚得枯萎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“面子工程”,建高楼、修广场,可真正关系到年轻人生活的细节却没人在意。比如公共交通是否便利、教育医疗资源是否充足、文化娱乐设施是否丰富,这些才是留住年轻人的关键。
我有个同学在长沙工作,他说长沙最吸引他的就是“幸福感”。房价不高,生活节奏也不快,周末可以去橘子洲头看烟花,平时能去文和友吃小龙虾。更重要的是,长沙的文化产业发达,他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,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事物。他说:“在这儿,我不是一个被工作绑架的机器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。”
留住年轻人,不是靠几句口号、几个政策就能做到的。城市得真正把年轻人当回事,听听他们的心声,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。比如提供更多 affordable 的住房,优化产业结构,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,改善公共服务,让年轻人能在这儿安身,更能安心。
那天跟朋友分别时,他说:“其实我挺舍不得杭州的,这里有我奋斗过的青春。但如果一个城市容不下我的未来,我只能选择离开。”这话让我想起一句话:“你留不住年轻人,不是因为年轻人太现实,而是因为你不够真诚。”
希望有一天,所有城市都能成为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的家,让他们在这儿既能实现梦想,又能享受生活。毕竟,一个没有年轻人的城市,就算再繁华,也不过是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