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片推迟上映,内地娱乐圈的“扶持与打压”再次在陈佩斯身上展现
112
2025-07-28
一个地道的北京小伙儿。九十年代末那会儿,他正值荷尔蒙和理想都特别燃的时候,干了一件现在还能在网上引发热议的事:加入了美国海军,在一艘叫“星座号”的航空母舰上,正儿八经地服役了四年。
退役以后,他带着美国国籍和一口流利的英语回到国内,写了一本叫《我在美国航母当大兵》的书,之后还真的投身于影视行业,圆了自己当导演的梦想。
这经历,说实话,比电影剧本还要精彩得多呀!
当年这个事情一曝出来,网上对他骂得那叫一个凶,叫他“汉奸”、“卖国贼”的声音满天飞。但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,特别是放到今天,再回头审视他那段过往,再听他后来那句“中美差距变小了”的感慨,感觉,完全不一样了。
一张绿卡的分量,现在年轻人不懂
想搞清楚罗雪的事,你得把时间拉回到1998年那会儿。
那时正值“出国热”如火如荼,能走出去的,都是亲戚朋友口中“有两把刷子”的人。国外的生活多姿多彩,但也充满无奈,尤其是对象罗雪这样兜里没几张美钞的留学生来说,感受最深。
那时候他在美国念大学,专业就是他一直喜欢的影视传媒。毕业之后,这路怎么走都挺迷糊的。要回国?那会儿国内的影视圈啥样,心里都清楚。留在那儿?身份问题成了头号难题。
就在这会儿,美国海军的征兵官找上门来,人家也不拐弯抹角,不讲那些“保家卫国”的大道理,条件摆得清清楚楚:参军,一年之内帮你搞定公民身份,吃住都包,工资到手,退伍了还有一笔不小的补助金让你继续上学。
这个“组合拳”对经济条件一般、未来不太明朗的中国留学生来说,吸引力那可是挺大的。实话讲,当时那情况,要是轮到你,估计也得踌躇几下。
罗雪后来自己也说了,想法其实挺单纯的,甚至带点“自我”:一方面是为了身份,另一方面是为了“经济独立和精神自由”。这理由,真是太贴近生活,也太真切了。
你瞧,他并不是为了信仰去宣誓,而是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,为自己寻找一条看似最稳妥的出路。
当罗雪站上“星座号”航母的那一瞬间,冲击力简直像核弹般猛烈。
那玩意儿,实际上就是一座能在太平洋上漂浮的钢铁城,几千名士兵,百架飞机,光是甲板就像个小城中心似的。这种工业文明达到顶峰的产物,那种全球布局的强大力量,在他眼里,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他在航母上担任航空电子技术兵,专门负责E-2C“鹰眼”预警机,这份工作技术含量挺高的,也让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美军那强大战斗力的“核心”——一套标准化流程,严谨得几乎没有什么人情味,简直刻板得令人咋舌。
他书中有个细节让我一直记得特别清楚:拧一颗螺丝,力道用多大,转了几圈,旁边必须有个人盯着,完了还得两人一起在手册上签字确认。任何一点点的小动作,都得录到电脑里,成一份可以追溯一辈子的档案。
这种扎得很深的认真劲,正是那台庞大的战争武器能持续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。实力,主要还是源于规矩。
震撼过去后,迎来的多半是枯燥无味和现实的无奈。航母上的日子,远没有电影《壮志凌云》里那般精彩刺激。大部分时间,都是擦皮鞋、打扫卫生、站崗,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,伴随着漫长的等待,不断消磨着时间。
危险的感觉确实是真实存在的。他亲眼看见一架FA-18战斗机在黑夜中返回时,突然猛地冲进了漆黑的太平洋,飞行员和飞机一下子就不见了。第二天,航母为他举行了正式的海葬,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战争的残酷,让他对“军人”这个词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。
当然,还有更让人心碎的一面。作为一个黄皮肤的士兵,即使他的能力再厉害,拿到“年度最佳海员”的奖状,那种无形的偏见和隔阂依旧如影随形。书中提到,他修飞机时有人喊他“chingchong”(带歧视意味的称呼),向上级汇报工作时,军官假装听不懂他带着口音的英语。
这四年,他见识到了美军的“面子”——那些驶入全球各地的航母编队;也感受到他们的“里子”——严密的制度、专业的素养,还有那份扎根于强大国力的从容自信。不过,他也察觉到其中隐藏的锈迹和缝隙。
回国后的“穿越感”,从辽宁舰到福建舰
2002年,罗雪服完役,拒绝了部队的挽留,选择退下岗。这个决定,很多人觉得比他当年参军还奇怪:好不容易拿到国籍,有个稳当的未来,怎么又回来了?
不过,回国后二十多年间,正好是中国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二十年,而他,也变成了一个难得的观察者。毕竟,他曾经站在“敌方”的甲板上,亲手感受到对方的心跳。
2012年,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“辽宁舰”正式投入使用。罗雪在电视上看到,我们自己的舰载机飞行员,用那股“航母风范”摆了个帅气的姿势,指挥歼-15“飞鲨”腾空而起。
他说,那一瞬间,心里五味杂陈,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在“星座号”甲板上的那些日子,也回忆起那些美国同行们自信满满的模样。而如今,这样的场景,竟然就在咱们自家的航母上真真实实地上演了。
更让他没料到的是,之后还收到了邀请,去辽宁舰参观一番。一个曾经在美军航母服役的前海军兵,一名美国公民,就这样登上了咱们中国第一艘航母的甲板。这份自信和开朗,已经说道明了不少事儿。
让他真正觉得“差距缩小”感叹的,正是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。
当“山东舰”正式入列,特别是采用电磁弹射的“福建舰”,在2024年顺利完成首次海试,再加上今年(2025年)进行更高强度的测试,这种感叹真正达到了巅峰。
这个差距,确实在慢慢缩小,甚至在某些方面,我们已经赶上去了。
从他嘴里一说出来,这话的分量可就不一样了。
他曾经亲眼见过1998年的美国航母,那时候我们只能在杂志封面上羡慕得直流口水。而如今,他看到的却是中国用了二十年时间,走完了别人半个世纪的路程。从一无所有,到实现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,这速度意味着什么,这位曾经亲手修过“鹰眼”预警机的人比我们任何一个键盘侠都要明白得清楚。
说到这儿,估计有人会忍不住说,别再夸了,差距还挺明显的。
没错,这差距确实摆在那里。
美国那11艘核动力航母战斗群,依旧是地球上最顶尖的海上力量。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,积累了上百年的海战经验和丰富的人才储备,光靠短时间努力,是追不上这些“硬核”东西的。
而罗雪的经历,正好让咱们多思考一层:到底为何要拿自己的“缺陷”去跟别人“强项”硬拼呢?
美国海军的策略就是“在全球范围内存在,在每个角落都出手”。它的航母呢,是显示霸权的关键武器,所以得跑遍世界各地,花费不低,忙得不可开交。反过来咱们的战略又是啥?当然得先保障自己家门口的平安,还得守住我们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利益。
看看这个布局啊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、055型万吨驱逐的“巧克力”垂发系统,还有哪些让美军高层夜不能寐的东风系列“航母快递”……这些,都让“差距”这个词变得真是微妙得很。
在咱们的“一区三分地”里,哪位敢拍着胸口说一定能赢过我们?
说到底啊,最根本的变迁,还是人心的那个转变。
大概二十多年前,罗雪当初的抉择,背后其实藏着一种缺乏自信,以及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甚至是崇拜。而如今,咱们这边的优秀青年还会为了个绿卡去参军外头吗?这个可能性嘛,不能说完全没有,但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毕竟,祖国如今能提供的机遇、平台和未来发展空间,早已远远胜过那一张卡片的价值了。
罗雪现在在北京开启了自己的影视公司,把他那段独一无二的经历变成了创作的灵感。从一个亲身体验者变成了讲述者和记录者,把那些故事都搬上了屏幕。
我们不用再靠加入“对手”来证明什么,也不用为别人更强大而烦恼。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航母,拥有了属于大国的重器,更关键的是,我们有了走自己道路的底气和自信心。
罗雪走过的这条路,从当年为了身份远离故土,到如今在祖国的土地上谈笑风生,感叹“差距变小”,这本身,就已经是对这个伟大时代最真切的写照。
前言
[1] 罗雪.《我在美国航母当大兵》. 华文出版社, 2013.
贵州卫视“聚精彩”《故事中国》节目里,讲述了一个北京的小伙子,成为了美国的军人,还拿到了最高的表彰,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航母上。
光明网报道,由于招募难度增加,美军开始放宽体脂限制,预计有数百万体重偏重的年轻人或许可以加入部队,日期是2022年12月25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