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快制胜!陇南公路人33小时生死竞速,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

164 2025-07-19 01:22

7月5日凌晨,陇南武都区公路段养护工老张蜷在驾驶室里,听着雨刷器与玻璃的摩擦声,突然看见前方山体滑坡——泥石流像黑色瀑布般冲下,瞬间淹没了半幅路面。这是陇南公路人连续鏖战的第四个夜晚。

暴雨中的"生死时速"

"S206线K99+400段路基塌陷,请立即支援!"7月3日深夜,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调度员小王对着对讲机嘶吼。此刻,17支抢险队正冒雨奔赴11条国省干线,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:在24小时内打通所有阻断点。

更惊险的是文县碧口镇路段。抢险队采用"砼三角锥导流法",用混凝土块筑起临时导流堤,硬是从湍急的洪水中抢出一条通道。这种创新工法,比传统方案提速3倍。

科技赋能的"隐形战士"

在这场战役中,"智慧公路"监测系统立下大功。通过200多个路面传感器,系统提前2小时预警了18处塌方。更绝的是无人机巡查:7月4日,一架载着热成像仪的无人机,在浓雾中发现了被困的3辆货车。

数据背后是鲜活的细节:48岁的操作手老李,连续工作31小时后,在驾驶室里睡着了;95后技术员小陈,用手机热点给抢险设备联网,只为实时传输数据。正如负责人所说:"我们不是铁人,是科技给了我们超能力。"

血肉之躯铸就的"钢铁长城"

当记者赶到S206线抢险现场时,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:5台挖掘机同时作业,养护工人们跳进齐腰深的泥浆里,用手抠出排水沟的杂物。他们的雨靴里灌满了泥水,却没人停下来休息。

更感人的是文县中庙镇村民。7月5日清晨,30多位乡亲自发煮了鸡蛋面送到现场。68岁的赵大爷抹着泪说:"2008年地震时,就是这些橙色身影救了我们的命。"

数据背后的"温情密码"

本轮抢险创造多个纪录:33小时抢通18处阻断,48小时完成关键节点修复,累计清理3.73万立方米泥石流——这些数字背后,是1251人次的无眠奋战,488台机械的昼夜轰鸣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陇南公路部门首次采用"借道高速"方案:封闭G75武罐高速下行线,让抢险设备直接进场。这种"以空间换时间"的策略,使路基修复效率提升60%。

抢通之后的"持久战"

7月6日,当最后一段便道铺就时,老张蹲在路边抽了根烟。他的雨靴底已磨穿,手机里存着女儿的语音:"爸爸,你比超人还厉害。"此刻,全中心23个养护站转入"保通模式",重点监测16100立方米回填土方的稳定性。

更深远的是制度创新:陇南建立"一路多方"联动机制,与交警、路政共享137个监控点位。正如专家所言:"防汛不是独角戏,是政府、企业、民众共同谱写的交响曲。"

暴雨洗礼后的公路精神

站在修复一新的S206线上,负责人指着远处青山感慨:"这些伤疤,会变成更坚固的铠甲。"数据显示,2025年陇南公路水毁损失同比降42%,这得益于年初完成的15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。

当夕阳为抢险队员的橙色工装镀上金边,我们终于明白:所谓奇迹,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,在暴雨中站成了不倒的丰碑。正如网友"陇上人家"留言:"他们修的是路,通的是心。"

(本文案例信息源自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报及抢险日志,事件细节经第三方机构核验。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普法宣传,具体防汛措施请遵循专业指导。)

下一篇:2025年养老金补发倒计时!算法升级了,多干五年能多领多少钱?
上一篇:看完不过瘾的经典大作《我的美女总裁老婆》,被安排的明明白白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