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,为什么八路军始终没有出现?三方面原因决定

91 2025-07-27 16:41

淞沪会战在抗战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,正是这一战后,日军被迫转移主攻方向,他们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计划被粉碎。

这场战役汇总,中日双方投入了约100万军队,战役持续了三个月,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,伤亡9万余人;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,伤亡25万余人。

在这场战役中,蒋介石所率的国民党精锐损失惨重,它是后来南京那么快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既然这场战役如此之大,且如此重要,为什么主张“国共合作”的八路军没有参战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,得从三方面进行解答:

第一,时间和空间不允许。

这里的时间,主要是说:淞沪会战开始的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,而当时,南京政府虽然已经同意红军改编,但具体授予番号的时间,已经到了1937年8月22日,也就是说:开战9天后,八路军才横空出世,才有了“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”这支部队。

为什么红军改编如此艰难,这主要与蒋介石对红军的忌惮有关,在被张学良、杨虎城以兵谏方式逼迫抗日前,虽然日军已经入侵中国,但当时的蒋介石一直在全力围剿红军。

他当时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。

这点,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11天,写给蒋介石的劝抗日信中看出。他的信里有这么一句:

“孰意先生仅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(抗日),聊资点缀,而集胡宗南、关麟征、毛炳文、王均、何柱国、王以哲、董英斌、孙震、万耀煌、杨虎臣、马鸿逵、马鸿宾、马步芳、高桂滋、高双成、李仙洲等二百六十个团,其势汹汹,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。吾人虽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之部队进攻,步步退让,竟不能回先生积恨之心。”

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,牺牲了如此多的国军,消耗了如此多的武器装备,才把红军赶到了陕北,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剿灭红军?

剿红军之心未死,也是后来有“千古奇冤,江南一叶”的原因所在。

也是因为剿红军之心未死,蒋介石在红军改编一事上,一直不愿给他们必要的编制。

卢沟桥事变后,蒋介石才有所改变。但事变后的整个七月份,军政部也没有正式下达相关命令。

某种意义上,淞沪会战的爆发确实跟八路军的成立关系颇大:上海不打起来,红军改编的问题还得继续拖延!

红军在淞沪会战打响后9天,才有了番号,这个客观事实导致他们在淞沪会战刚开打时,哪怕前往战区作战,也将“师出无名”。

而更为重要的是,战斗打响之后才有番号的八路军,在空间上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

前面我们说了,淞沪会战期间,八路军是在陕北,陕北离上海的距离有2000多公里,当时还没有车坐,他们要前往上海参战,只能靠走路。

而走路的速度,按照急行军的速度,一天最多也就能走百十公里,2000多公里的距离意味着:八路军要赶到上海,最少也需要近一个月。

空间距离注定:八路军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非常地不符合战略。

他们当时最应该做的,正是他们后来在做的:在敌蒙疆兵团,也就是日军和伪军组成的侵略军占领大同,太原危急的情况下,配合阎老西和卫立煌的作战,防止整个山西落入敌手!

火灾时,最应该救的那幅画,并不是那幅最名贵的,而应该是离你最近的那幅,只有如此,才能确保万无一失。

第二,蒋介石不允许八路军参加淞沪会战。

有一句古话,叫“卧榻之上,岂容他人鼾睡”,防共产党如防贼的蒋介石虽被迫接受共同抗日,但一直各种提防共产党。

所以,哪怕是大敌当前,他也绝对不会让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接近经济中心江浙沪。

这也是后来蒋介石在皖南伏击新四军,囚禁叶挺的原因所在,新四军的组成是工农红军与游击队,他们在皖南这个地方时,已经挨着江浙沪了,属于抵近蒋介石卧榻了。

蒋介石既不会允许八路军抵进江浙沪,那么,淞沪会战时期,他是绝不可能将八路军调到上海参加淞沪会战。

同时,蒋介石对八路军的轻视,也导致他不会调八路军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。

为何,因为当时的蒋介石始终觉得,长征胜利,毛泽东率红军四渡赤水,创造各种奇迹,也都只能说明他们会东躲西藏,正面战场,要枪没枪、要炮没炮的八路军,肯定扛不住。

与此同时,蒋介石若当真派八路军上淞沪战场,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,这是蒋介石最不想做的事。

因为,给八路军提供装备,无异于壮大八路军的力量,在蒋介石眼里,这无异于养虎为患,所以,为了避免“养虎”,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让八路军参加淞沪会战。

蒋介石的这部分心理,也是他没有让八路军参加淞沪会战的原因之一。

蒋介石甚至在解放战争时,仍旧并不觉得共产党的军队多厉害,他真正对共产党的军队的战斗力有认知,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击败了美联军之后。

实际上,当时装备简陋、弹药匮乏的4万多八路军,若真的千里迢迢到达上海外围,很有可能会如蒋介石料想的那般“遭遇重创”,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。

第三,八路军赴上海参战,不符合当时的整体战略。

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后,就隶属于蒋介石统一管理了,所有的作战部署等,都由蒋介石统一调配。

在整体战略中,八路军改编后隶属国民政府第二战区(负责山西、绥远、察哈尔),而淞沪会战属第三战区(负责上海及周边)。

当时的华北战场形势同样严峻,日军已占领北平并向山西推进,9月13日,即淞沪会战刚刚一个月之际,太原会战就爆发。

八路军迅速配合第二战区防御华北,牵制日军西进,避免华北日军南下与淞沪战场日军会合,日军如果打完太原,是一定会南下的。

而一旦他们南下,且淞沪会战没打完,这些日军势必切断淞沪战场的国军退路。

可以说,淞沪会战时期,八路军的战略重点与淞沪战场不同。八路军的重点,是拖住日军,而淞沪战场则是正面抵抗。

综上,淞沪会战时期,八路军没有赴上海参战,并非八路军自己的选择,而是多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实际上,也是当时八路军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然结果。

下一篇:东百集团(600693)股东福建丰琪投资有限公司质押1700万股,占总股本1.95%
上一篇:为什么“小众设计”越来越受欢迎?聊聊首饰设计的独特性价值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