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员遇上社区频繁开会到底该不该都参加?现实和责任谁说了算

182 2025-07-29 05:15

“又要开会?”“工作忙得脚打后脑勺,哪有空天天去!”一边是党章里写得明明白白的义务,一边是生活压力下的无奈选择。眼下,不少基层党员都在这个两难之间徘徊:社区会议一个接一个,到底是咬牙坚持,还是量力而行?邻居老王摇头:“再这样下去,怕不是连饭碗都保不住。”可另一头,小李却拍着胸脯:“我是党员,我不上谁上?”这场关于责任与现实的拉锯战,你怎么看?

党章里的那根红线:参会既是身份也是担当

先把话挑明了——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,“参加党的组织生活”早就写进了每个人入党的承诺书。别看只是几句字,这可是硬杠杠、铁规矩。社区会议不仅仅是一场例行公事,更像是一座桥梁,把党组织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。不管你是在国企当骨干,还是在街头摆摊卖早点,只要披着这身身份,就得扛起带头作用。这些年,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成了热门词儿,不少小区矛盾、居民诉求,就是靠这些会上群策群力解决掉的。

采访中,小区支部刘阿姨直言:“有些事光靠物业搞不定,还得我们这些‘红马甲’出面协调。”她举例,上个月楼道乱堆杂物问题,就是几个老党员主动牵头,三天就给理顺了。“没有他们帮忙,这点小事能拖成大麻烦。”

但凡事不能只讲理想,也要看看地气

话说回来,人都是柴米油盐养大的。有不少年轻人反映,现在社会节奏快,大伙儿不是加班就是跑外卖,为生计拼命。一周三四次会议,有时候还赶在下午或者正值晚高峰时间,说实话确实吃不消。

张师傅家里两个娃等着养活,他苦笑道:“我愿意为大家服务,可一天到晚请假扣工资,总不能让孩子喝西北风吧?”这种声音,在采访中并不少见。有网友留言调侃:“本来想着做个好榜样,现在倒成‘开会劳模’。”其实,这种无奈背后,是对体制灵活性的呼唤,也是对普通人真实处境的关照。

怎样才能鱼与熊掌兼得?关键还看制度创新

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?当然有!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弹性参会机制,比如线上视频参与、错峰召开(晚上或周末),甚至推行“一月一次集中议题”,把零碎的小会合并成“大餐”。这样既保证信息传达,又减轻负担。

杭州某社区负责人告诉我,他们尝试用微信群直播+回放功能,让白天没空的人晚上补课。“只要你真心想参与,总能找到门路;但如果啥都指望别人,那也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态度。”

同时,对于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参会的人,可以通过书面汇报、电话沟通等方式补足程序。不必拘泥于形式,但精神不能丢。这种柔性管理,其实比死板要求更容易激发积极性,让大家既能安心挣钱,也不会疏远组织温暖。

个人担当和集体关怀,一个也不能少

归根结底,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太快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。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该尽到责任的时候决不能退缩。毕竟,“群众在哪里,我们就应该出现在哪里”。有人觉得这是鸡汤,可细品之下,道理就在烟火气里流淌。如果人人都抱怨辛苦、不肯伸手,那小区治理恐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;可如果人人争当“雷锋”,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、美好家园梦。

采访最后,一位退休教师语重心长地说:“做事情总讲究个度,要多一点理解,多一点包容。组织为我们考虑,我们也别忘记初心。”听完这句话,我突然觉得,再忙再累,只要彼此换位思考,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。
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面对频繁召开的社区会议,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履行好义务,又顾及实际困难呢?倘若你就是那个夹缝中的普通人,会怎么选?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!

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,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#热点观察家#

下一篇:污水池清污 疏通雨水管道 市政管道作为城市的 血……
上一篇:同是辅警,工资竟相差3倍!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