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高温奇观冰粉卖钻石价猴子抢伞成网红

61 2025-07-29 22:27

"嬢嬢,你家冰粉里加的是钻石粉?十五块一碗?"民生路冷饮摊前,穿洞洞鞋的贵阳小伙盯着价签直瞪眼。老板娘头都不抬,舀冰块的铁勺敲得铛铛响:"后生仔,看看天上那个大火炉,这价钱买命哩!"

气象台的温度计确实捅了马蜂窝。六月底的贵阳突然窜上32℃,老城区石板路晒得能煎鸡蛋,黔灵山的猴子都学会抢游客的遮阳伞。本地人翻箱倒柜找出去年收起来的短裤,外地游客却在甲秀楼前裹着薄羽绒服直播——广东来的陈阿姨操着塑料普通话解释:"我们那边35℃起步啦,贵阳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的咯!"

青岩古镇的银匠张师傅边打镯子边擦汗:"我在这摆摊三十年,头回见六月就卖断货的银项圈。"他指着摊位上所剩无几的苗银饰品,几个浙江游客正为最后两个冰丝防晒袖套竞价。隔壁酸汤鱼店老板王叔更绝,直接把大锅汤改成冷锅串串,还挂出"冰镇酸梅汤免费续杯"的招牌,排队的人龙甩出半条街。

花溪公园的百年银杏树集体蔫了,卷曲的叶子活像被油炸过的香菜。园林局紧急调来二十台喷雾车,水雾里穿行的市民们活像在演仙侠剧。有个戴草帽的大爷蹲在喷头下死活不走,工作人员劝他,他反倒指着手机屏怼回去:"看看我重庆老兄弟发的朋友圈,人家马路煎鸡蛋都三成熟了!"

二戈寨的空调安装工李师傅这周接了六十单,嗓子都喊哑了:"今天装完这家,老子要泡在河滨公园的浅滩里睡午觉!"他徒弟小马更绝,背着工具包还拎着两斤刺梨冰浆,说是要学重庆师傅的绝活——把外机装在防空洞里。民生路那家三十年老字号冰浆摊,凌晨两点还有穿睡衣的年轻人排队,老板娘阿芳说收摊时发现舀冰的铜勺都弯了。

黔灵山动物园的饲养员们最近总被游客围观。他们给熊猫馆铺的凉席被熊猫仔仔尿湿三次,长颈鹿笼舍装了三台工业风扇,最绝的是猴山——猴王天天蹲在喷雾系统出水口,活像在演《西游记》里的水帘洞戏份。有个东北游客看得眼热,非要翻栏杆进去和猴子一起冲凉,被保安架走时还嚷嚷:"俺们那旮沓现在38℃,这地方简直是神仙洞府!"

青云路夜市最近冒出个奇景:卖丝娃娃的摊主和卖羊绒围巾的摊主成了邻居。穿吊带裙的本地姑娘和裹冲锋衣的游客挤在同一张塑料凳上,一个喊"多放辣椒",一个要"加热汤底"。卖折耳根酸奶的赵婶发明了新吃法——把冰粉冻成棒冰,插上折耳根当雪糕卖,五块钱一根遭疯抢。她偷偷跟老伴说:"早晓得该把折耳根种在冰柜里。"

省医急诊科最近接诊的暑热病人里,八成是外地游客。有个上海小伙穿着羊毛衫来输液,护士量体温时发现他包里揣着暖宝宝。医生老吴看着病历本直摇头:"这些娃娃在高铁上看贵阳天气预报,怕是以为要来南极考察。"最绝的是几个成都来的大学生,在急诊室门口支起麻将桌,说是要体验"高温养生局"。

气象局专家被媒体围追堵截,解释什么"云贵准静止锋异常北抬",菜市场卖折耳根的周嬢嬢听得直撇嘴:"讲那些臭氧层子有啥用?"她指着自己改良的"降温三件套"——折耳根凉拌苦瓜、冰镇酸汤鱼、绿豆海带汤,摊子前挤满拿着保温杯来打包的上班族。隔壁五金店老板老郑趁机推销小风扇,见人就喊:"过两天要下雨,买空调不如买我这款能摇头的!"

花果园的广场舞最近改成了夜场。大妈们把《最炫民族风》跳出了蹦迪效果,说是要等太阳下山才敢出门。领舞的刘阿姨擦着汗炫耀:"我们贵阳人跳舞都带温度计,超过28℃自动切换慢动作。"几个广州来的退休教师看得手痒,跟着跳了半宿,第二天集体去省医贴膏药,还跟护士说:"你们这儿的夏天,怎么比我们冬天还费老腰?"

青岩古镇的状元府最近游客暴增,导游小杨发现个怪现象——游客都爱摸那对石狮子。问起来,有个昆明来的姑娘振振有词:"抖音上说这是明朝的冰箱,摸完能凉快三小时!"小杨看着手机里三十二度的实时温度,再看看石狮子被盘出包浆的脑门,突然觉得老祖宗可能真留了什么黑科技。
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

下一篇:中央委再次强调!公职人员这5个私人生活纪律红线碰不得!快来看
上一篇:一鸣食品,蛋糕中发现疑似铝壳包装碎片的尖锐金属异物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