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点赞的良心小说《系统快跑,白切黑女配驾到》,听说爱情,十
117
2025-07-28
这个标题听起来挺直接的,就跟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关键时刻表态一样。事情得从俄乌冲突说起,那场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开始,就把欧洲的安全局面搅得天翻地覆。
欧洲各国一开始反应各异,有的急着想加大援助力度,有的则小心翼翼,生怕把自己卷进去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2年2月26日开会讨论援助乌克兰时,抛出个想法,说不排除西方国家派兵的可能性。这话一出,马上引起轩然大波,因为大家都知道,这等于直接挑战俄罗斯的底线,风险太大了。
朔尔茨作为德国领导人,第二天就站出来澄清立场。他在2022年2月27日的联邦议院讲话中明确说,北约联盟或者欧洲各国不会在乌克兰土地上部署部队。
这不是随便说说,而是基于德国一贯的谨慎外交传统。德国从二战后就对军事介入特别敏感,宪法和国内舆论都限制了政府在海外用兵的自由度。
朔尔茨的表态其实反映了德国的现实考量:支持乌克兰没错,但不能让冲突升级成北约和俄罗斯的直接对抗,那样欧洲就乱套了。德国当时已经开始提供经济援助和非致命性军事装备,比如头盔和医疗用品,但派兵这种事,门都没有。
回过头看,这件事不是孤立的。俄乌冲突爆发前,德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很紧密,特别是能源方面,北溪管道就是例子。朔尔茨上台后,本来想延续默克尔时代的平衡外交,但俄罗斯的行动彻底打乱了计划。
2022年2月27日的讲话被视为德国外交的转折点,朔尔茨在那次演讲中还宣布了“时代转折”,承诺大幅增加国防开支,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来现代化军队。这笔钱后来用来采购新装备,加强北约东翼的防御,比如向立陶宛派驻更多德国士兵。但注意,这些部署都在北约成员国境内,从没越过乌克兰边界。
欧洲内部对这个问题的分歧挺明显的。马克龙的言论代表了法国的一贯风格,法国军队在非洲和中东有不少海外行动经验,马克龙想通过这种表态展示领导力,推动欧洲更主动地应对危机。
但其他国家不买账。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威胁最敏感,他们支持加强援助,但也不想直接派兵。英国和美国则更注重提供武器和情报支持,而不是地面部队。朔尔茨的拒绝其实帮很多国家解了围,因为如果德国带头反对,北约内部就更容易达成共识,避免内部撕裂。
时间推移到2023年,冲突还在继续,德国的援助逐步升级。从最初的防御性武器,到后来提供豹2坦克和IRIS-T防空系统,德国成了乌克兰第二大军事援助国,仅次于美国。累计援助金额超过100亿欧元,这在德国国内引发了不少争议。
反对党批评朔尔茨太犹豫,绿党和自由民主党这些联合政府伙伴则推动更强的支持。但朔尔茨始终坚持一条底线:不派兵,不提供能打击俄罗斯本土的远程导弹,比如 Taurus导弹。这导弹射程500公里,如果给乌克兰,用不好就可能打到俄罗斯境内,朔尔茨担心这会把德国拖进战争。
2024年2月,历史好像重演了。马克龙又在巴黎主持会议,2月26日再次提到不排除西方派兵到乌克兰。俄罗斯那边马上警告,说这会引发北约和俄罗斯的直接冲突。朔尔茨第二天就回应,2024年2月27日重申不会有北约或欧洲部队在乌克兰领土上出现。
这次表态更坚定,因为冲突已经打了3年,欧洲各国都疲于应付。朔尔茨强调,援助可以通过采购第三方武器来加速,但地面部队绝对不行。德国国内舆论支持这个立场,民调显示,大多数德国人不愿看到本国士兵卷入乌克兰战场。
为什么朔尔茨这么坚持?一方面是历史教训,德国对战争的记忆太深刻了。二战后,德国军队的重建就是以防御为主,从没主动参与进攻性行动。另一方面是现实压力,德国经济受能源危机影响,通胀高企,社会福利系统负担重。
如果派兵,国内抗议会更大。朔尔茨的社民党在民调中落后,如果冒险,可能丢掉更多选票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多次表态,北约不会直接介入,只是加强东欧部署,确保联盟安全。
后续发展来看,朔尔茨的立场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策方向。2024年3月,欧盟批准更多援助包,包括武器训练和经济支持,但没提派兵。北约在布鲁塞尔峰会重申,支持乌克兰自卫,但不跨越红线。
德国继续增加预算,2024年国防开支达到GDP的2%,这是冷战后首次。朔尔茨出访美国和欧洲各国,协调援助事宜,比如和拜登讨论联合供应防空系统。乌克兰军队用德国提供的装备在战场上发挥作用,比如豹2坦克在反攻中击毁了不少俄罗斯装甲。
但问题也没少。2024年夏天,德国情报泄露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一段空军官员的录音被俄罗斯公布,里面提到 Taurus导弹的操作细节。朔尔茨被指责借口太多,不愿提供这种武器。
反对党说,这暴露了朔尔茨对乌克兰胜利的承诺不够坚定。国际上,法国和英国批评德国太保守,马克龙甚至暗示德国在拖后腿。但朔尔茨反驳,说谨慎是为了避免更大灾难。如果北约卷入,欧洲经济会崩盘,能源短缺更严重。
进入2024年底,朔尔茨政府面临内部分裂。11月,联合政府崩溃,因为在预算和乌克兰援助上意见不合。社民党、绿党和自民党没法达成共识,朔尔茨解散议会,定于2025年2月提前大选。这场危机部分源于乌克兰问题,援助开支太大,国内民生压力增大。朔尔茨在采访中说,德国已尽最大努力,但不能牺牲社会凝聚力。俄罗斯那边,普京利用欧洲分歧,继续推进战场攻势。
2025年开头,慕尼黑安全会议上,朔尔茨再次强调,反对任何强加给乌克兰的和平方案,必须尊重乌克兰主权。2月,他表示停止轰炸是对话前提,战后乌克兰需有强大军队。
但派兵话题又冒头,2月17日,北约秘书长访问柏林,朔尔茨重申不合适讨论派维和部队到乌克兰。德国外长贝尔博克一度暗示可能考虑,但朔尔茨马上澄清,说太早了,现在重点是援助。
到2025年中期,冲突还在胶着。德国承诺2025年援助超过90亿欧元,其中20亿用于防空装备。但北约成员国在东欧部署更多部队,比如德国向波罗的海增兵,却始终没进乌克兰。
冲突进入第三年,援助总额巨大,德国累计超过170亿欧元援助。这笔钱帮乌克兰重建基础设施,训练士兵,抵御攻击。
2025年德国大选,朔尔茨的社民党面临压力。反对党基民盟领袖默茨承诺更强硬对俄政策,但也反对派兵。
总的来说,这件事提醒大家,援助不是无限的。欧洲得自己扛起责任,美国支持不确定后,更得团结。但分歧存在,马克龙和朔尔茨的拉锯就是例子。德国的谨慎或许救了欧洲于更大危机,但也让乌克兰付出更多。未来怎么走,得看战场和政治变化。援助会继续,但派兵?短期内别想了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