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国认定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,中国坚持70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?

125 2025-08-19 04:03

曾经被国际组织认为是荒凉死地,联合国的专家当时直言毫无希望。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说,花了七十年,慢慢坚持扛过来了,现在情况又变成啥样子了呢?

荒野的原样:联合国失望的评估

黄土高原这块儿地方,横跨中国中部好几个省份,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。那边的土壤又松散又细,风一刮雨一淋,就很容易被带走。以前,植被覆盖得挺厚的,可到了上世纪中叶,覆盖率已经掉到不到6%。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七成多,每年被侵蚀掉的土壤那叫一个惊人,导致土地严重退化。

人口增加带来了不小的压力,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000万左右,到世纪之交已经突破1亿。过度开发土地和放牧,让坡地变得裸露,尘暴也变得频繁,天空变得灰蒙蒙。黄河的泥沙里有九成都来自这里,导致下游经常出现洪灾隐患。联合国机构在七八十年代实地调研,专家团队测了土壤深度,分析了流失的原因,得出的结论是:生态系统已经严重受损,要恢复难度很大,几乎无法维持人类正常的生活了。

世界银行等机构也来加入评估,采集了样本检测黄土的组成,结果显示,气候干旱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,让土地难以自我修复。报告特别指出,这块地已经变成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,被大家看作是个难纏的难题。

一路拼搏:七十年治理经验总结

新中国一成立,就是从打基础做起的。到了1950年代,陕西延安那边开始搞梯田,老百姓用点简单的工具,把坡地一点点挖宽,堆起平整的田埂,挡雨水冲刷。而甘肃定西那边也在同步努力,农民们在荒坡上挖沟,堆石修坝,一点一滴地把土壤稳住。同时,山西晋中那边也试点管理小流域,工程师们测量地形,指导修建一些小拦沙坝,目的就是拦住上游带下来的泥沙。

到了1960年代,植树就变得特别重要。老百姓挥汗如雨,背着树苗上山,挖坑把根系稳住,然后挑选耐旱的树种,比如侧柏。遇到风沙袭来,就用布条包住树干,减少水分蒸发。沟壑地区还要清理堆积的淤泥,为种树开出一条路。慢慢地,各种办法结合起来,到了1970年代,陕北遇上暴雨,洪水裹带泥浆冲毁农田里的堤坝。灾后第一时间就修补剩下的结构,避免再出事。

进入1980年代,恢复工作成为当务之急。科研团队走进高原,带着设备采集样品,在实验室反复试验抗蚀作物,然后回到现场调整种植密度。1999年开始大规模推行退耕还林,村民们把陡坡变成了林地,领取补助后把苗带上山,埋入土地、踩实根部。平时的巡护还包括修剪枝叶,以增强抗旱能力。陕西延安的治沟工程用机械挖沟底、铺平土地,然后栽植草苗,让坡度更稳固。

到了2000年代,粮食产量有波动,政府给予现金补助,农民们把平地集中起来耕作,然后在坡地上撒草籽观察保护效果。世界银行的项目从1975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,建了好几百座淤地坝,形成了不少新田块。甘肃庄浪的梯田建设也持续了半个世纪,化率超过九成,雨季水流沿阶而行,不再冲刷土壤。

几代人接力行动,年轻一辈传承工具,实验室里测试耐旱玉米,然后进行示范播种。到了2010年以后,规划到2030年,新增治理面积超12万平方公里,修建林草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,减少沙尘6.5亿吨。陕北退耕后,土壤保护措施更加到位,巡护人员也清除病虫害。

生态监测表明,植被增长影响了水源生成能力,团队安装设备监测水沙变化,及时调整管理措施。黄河小浪底调控工程自2008年起开展河道冲刷工作,有效减少了下游淤积问题。固原地区由荒山变成绿地,恢复情况不断评估。在国际合作方面,专家指导当地掌握梯田操作技巧,利用石块堆砌边界防止崩塌。

经过努力,覆盖面积从1999年的三成多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65%。定西地区的土地流失面积减半,还记录了多种野生动物的足迹。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,利用野外观测站监控气候变化,从2000年到2024年,温暖湿润的趋势为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治理沟壑和植被修复后,地面经过平整,种植作物的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提升。

其实,这片土地的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早些年间试过不少办法,比如刚开始主要修坝,后来又强调结合植被治理。以陕北为例,梯田从零散到成片,花了好几十年时间。数据上说,淤地坝超过10万座,每年拦沙量接近5亿吨。黄河的泥沙从峰值的16亿吨,降到2亿吨以下,这一变动直接关系到下游的安危。

提到退耕还林,农户多达上亿,补贴机制确保他们积极参与。甘肃等地采用旱作梯田配合节水技术,产量还能稳得住。科研单位也出力不少,育种中心开发出适应性强的品种,然后推广到田里去。世界银行的报告也认可这个做法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合作,资金和技术不断注入,推进小流域的治理模式。

进入21世纪以后,卫星遥感监测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,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每年的增长大约是1%。到2024年,有研究指出,这个比例到达了可持续阈值的65%,也就是说刚好达到了上限。气候变暖带来了不少新问题,不过去应对之道也在不断调整,比如增加抗旱的林种,试图适应新的环境变化。

像宁夏固原这样的贫困地区,流失率已从以前的高点降低了70%,发展经济林带动经济增长,苹果产量也跃居全国前列。山西大同则通过沙棘种植,不仅固定了土壤,还收获了果实。整体来看,治理经历了几个阶段:50到70年代侧重基础工程建设,80到90年代注重综合治理,2000年以后则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。

几十年来,投资不少,但效果是很明显的。到2024年,全国营造林面积超过400万公顷,其中黄土高原占了大部分。沙化治理面积达278万公顷,有效防风固沙,提高了生态稳定性。林草产业的产值达到了10万亿,带来不少好处,惠及广大居民。

实际上,这些治理措施不仅仅改善环境,还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。退耕换种之后,农民们开始种植经济作物,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八倍。生态旅游也迅速发展,吸引了27亿人次的游客。油茶的种植面积达到了47万公顷,年产量达到100万吨。

七十年间,从一开始的绝望到逐步走向有序推进,每一步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早期碰到一些失败,比如一些坝体不稳,后来加强设计,一点点改进。科研单位像中科院,持续监测长期变化,为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。如今,覆盖率稳定在65%,野生动物开始重新出现,狐狸和鸟类数量显著增加。地下水位逐步回升,土壤的渗水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。这一切的变化,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和不断创新。

绿洲迎来新气象:成效卓著带来的变化

现在,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65%,创下了历史新高,坡面上绿意盎然,生态系统的价值提升了32亿美元。黄河每年携带泥沙大约2亿吨,水质变得更清澈,导致下游洪灾的危险降低。农民们的收入也在增加,靠可持续的耕作方法来保障生活。

在国际上,这块地区被视为修复的典范,国外媒体报道了从黄土到绿洲的变化。联合国的报告也予以肯定,推动着全球类似项目的开展。到了2024年,生态环境达到了最优状态,水热条件灵活适宜,植被的生产能力明显提升。

北方的防沙带,沙尘易发地面积减少了6.5%,固沙能力变得更强。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区域,湖泊面积扩大,水面上的藻华也有了明显的减少。总的说来,这些治理措施改变了命运,给绿色带来了新的动力。经过七十年的艰苦努力,黄土高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。

下一篇:为什么北约部队不会进入乌克兰?德国总理的表态,道出深层原因
上一篇:日本学历证书如何办理海牙Apostille认证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