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手表哪款性价比高?推荐这6款实用又时尚的选择
139
2025-07-25
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确认将于9月3日访问中国首都北京,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来访的背景格外敏感,时机也异常关键。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,这一行程意义重大。外界普遍认为,此次访问不只是纪念,更有可能是中俄高层就未来国际格局的深入接触。
在普京即将启程之际,俄太平洋舰队罕见公开发声,宣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陆续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,泊入其主要军港,将与俄方一道开展“海上联合-2025”联合演习。这支舰队穿越对马海峡时被日本侦察机连续跟拍,引发日媒高度紧张。一些日本媒体甚至夸张地渲染称,“这是不是要收复日本了?”其中焦虑之情溢于言表。
事实上,早在去年夏天,普京就曾出人意料地访问中国哈尔滨,期间不仅参加了外事活动,还亲自前往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献花,并对因安保影响而造成市民不便表达歉意。一向行事低调的普京罕见地展现情感态度,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。
一年过去,国际局势发生剧变。俄乌冲突在持续推进,乌克兰方面承压严重,俄罗斯则在军事行动上不断推进。在这种背景下,普京再次访问中国,显然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“纪念活动”。结合目前局势来看,这次北京之行,很可能将牵动未来亚欧战略格局的走向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美俄最高层或有可能在中国促成的安排下,于北京天安门城楼同框亮相。若真如此,无论对美国、俄罗斯还是中国而言,这都将是一次标志性事件。特朗普本人也多次表达对重启中美沟通、结束俄乌冲突的兴趣,甚至释放出希望访问中国的意图。可普京对此是否买账?从他以往的风格来看,感情因素从不主导战略决策。
几十年政坛沉浮,普京从未让感情干扰战略。在与历任美国总统的交往中,唯一被他“认可”的或许只有乔治·W·布什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两人曾一同出席活动,相谈甚欢。但随着时间流转,俄美关系走向紧张,普京对美国的态度也彻底转变。
普京这次在俄远东邀请中国海军舰队停靠,并开展联演,其背后信息极其明确。这是一种合力向外传递信号的方式。俄方之所以选择当前时点邀请中方,显然是在暗示:在乌克兰战场逐渐取得主动权之后,俄罗斯有意将更多精力转向远东地区局势稳定。而在这个方向上,与中国的联合协作不可或缺。
这对日本来说,无疑是一大刺激。日本方面不仅通过侦察机跟拍中方舰艇,还动用海上自卫队进行远距离影像监控。其中,“绍兴舰”、“乌鲁木齐舰”等新型主力舰艇被一一识别。尤其是新出现的“西湖舰”,引起日方极大警惕。
这艘综合救援舰并非攻击型武器平台,却具备模拟核潜艇损伤情况下的紧急救助能力。根据以往演训经验,出现该舰,意味着潜艇力量必定参与其中。果然不久后,俄方媒体曝光了一艘中国“基洛”级潜艇的画面。这种潜艇由俄罗斯建造,为中国海军所列装,现身远东海域,不仅是技术上的回访,更是象征意义上的连结。
早在2005年,中俄就曾在“和平使命-2005”军演中进行潜艇协同作战训练。但与那次不同的是,本次演习中的拍摄画面首次公布,公开透明程度远超以往,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展示。
日方迅速将相关情报上报给驻日美军指挥部,美军却并未立即作出公开回应。这种沉默,远比言辞表态更具意味。美方是否未能准确掌握中俄意图,或者尚未拟定有效对策,目前不得而知。但这至少说明,中俄此举让对手措手不及。
事实上,美方近期正加紧在西太平洋部署战力。重新恢复对乌克兰的军援只是表象,其核心意图在于联合盟友在亚洲展示力量。然而,美方的节奏与中俄联演的突发安排相比,显得步伐混乱。
美军此次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系统,却因条件限制尚无法实现战备运行。加之战舰老化、军费吃紧、美军体系内审查混乱等内部问题,美国在远东投送能力的可信度正在下降。曾作为美国区域支点的日本,也不再是那个可以无条件仰赖的“前哨阵地”。其“出云”号舰体设计屡被诟病,如今被强行改造成“轻型航母”,作战能力存疑。
美军财政审计部门屡现“事故”,部分关键人员更在所谓“调查”期间发生空难,令人不得不对其内部安全机制打上问号。种种迹象表明,美国对外展示强硬的同时,自身结构性矛盾难以忽视。
中俄方面一再表态,“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方”,此番军演依旧被归类为年度计划。但对于关注地区局势的各方而言,这样的声明仅限于外交辞令。实际的演训内容、参与舰艇数量、涵盖范围,早已说明问题。
普京此次访华,意味着在纪念历史的同时,也在布局未来格局。中俄两国在二战中的共同牺牲换来的国际地位,是付出血与火代价换来的,任何国家都无权篡改。如今再度重申这一立场,不止是纪念胜利,更是传递出一种态度:国际秩序并非西方一言堂,中俄之间的合作也不会受外部胁迫而动摇。
从哈尔滨到北京,从联合军演到国家仪式,普京此次访华之路,串起的正是中俄关系中历久弥新的信任纽带。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,中俄正肩并肩,继续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