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迪打破百年禁忌,将全面重启种姓普查,动了谁的奶酪?

148 2025-08-03 03:28

2027年3月前,印度将完成自1931年英殖民时期以来的首次全国种姓普查。 近百年的禁忌被打破,14亿人将被贴上种姓标签,莫迪政府称此为“社会公平的数据基石”,反对者直指这是“撕裂国家的导火索”。

百年沉默,从殖民工具到政治雷区

1881年至1931年,英国殖民者通过种姓普查强化社会分层,将印度教徒划分为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罗,外加被排除在体系外的“不可接触者”达利特人。

1951年,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以“避免分裂”为由叫停普查,种姓数据从此成为“不可说的秘密”。 2011年国大党试图重启,最终因数据混乱被迫放弃。

莫迪的180度逆转

2023年,莫迪还在痛斥反对党的种姓普查是“分裂国家的伎俩”,宣称“印度只有四个种姓:妇女、青年、农民和穷人”。

2024年大选成为转折点,印人党在比哈尔邦因忽视低种姓诉求惨败,丢失国会多数席位。 该邦2023年地方普查显示,弱势种姓占比高达63%,远超预估的45%。

面对国大党以“社会公平”牌收割选票,莫迪被迫转向:普查数据将成为争夺63%低种姓选民的工具。

2亿达利特与27万普查员的挑战

印度法律虽废除种姓制度,现实仍残酷:

最富5%人口掌握全国60%财富,24%达利特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;

达利特儿童营养不良率是高种姓的3倍,孕产服务覆盖率不足30%;

婆罗门占据70%政府高官职位,达利特仍被迫从事掏粪、焚尸等“不洁工作”。

比哈尔邦试点动用27万名普查员,耗时一年才完成1.3亿人登记,婆罗门群体拒答率高达17%。全国层面,4000余种亚种姓、跨种姓通婚后代的身份界定,尚无明确方案。

配额战争与前车

种姓数据最敏感的雷区在于“预留制度”,政府为弱势群体保留教育、公职名额。现行50%的配额上限建立在百年旧数据上,若普查证实弱势群体比例扩大,配额必然上调,直接冲击高种姓利益。

预留名额从22.5%扩至49.5%,引发全国骚乱,一名大学生在德里大学自焚,总理辛格下台;

梅泰族申请“表列部落”地位遭反对,冲突致54人死亡,军队被迫镇压。

选票杠杆与身份固化

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·甘地宣称,普查数据将用于推动法院放宽50%的预留配额上限。 批评者揭露,政党可能将数据异化为“选票杠杆”:例如比哈尔邦政府因普查结果将配额从50%提至65%,实为年底邦选举拉票。

外资撤离

谷歌、塔塔等企业担忧,配额扩大将降低技术官僚效率,外资可能撤离。 直接冲击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战略,种姓制度被世界银行称为“印度拥抱现代化的最大障碍”,普查恰可能将其制度化。

莫迪的豪赌已拉开帷幕:一边是63%弱势群体对公平的渴求,一边是高种姓对特权的捍卫;一边是27万普查员面对4000种身份的混乱,一边是曼尼普尔邦血淋淋的警示。 百年伤疤揭开时,数据与民主的天平如何摆动? 印度正站在撕裂或改革的悬崖边。

下一篇:菲律宾赖在南海不走,竟向中国讨要“回报”!中方怒斥:双制造者
上一篇:特朗普又嗨了!美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,欧盟万亿美元买平安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