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超联赛: 成都蓉城战平武汉三镇的小心思, 其实早就被看穿了
159
2025-07-03
南山科技园的咖啡馆,凌晨两点,空气里飘着咖啡渣和程序员的自嘲。别问,问就是这两天深圳码农圈子快要被一条消息噎住了。手机屏幕上刷出那条爆炸新闻的时候,我差点以为自己在看段子:“人家印度团队,去年才在这落户,今天就把中国热门APP扒了个底朝天,换个英名打包,直接低价甩卖到东南亚和欧美。”有时候你会怀疑,这年头“创新”是不是都要靠贴假发和换马甲。
你以为程序员的噩梦只是熬夜秃头?错,最大噩梦是你日夜敲出来的东西,第二天醒来换了套皮肤,成了别人的“创新产品”。有点像隔壁考试抄你卷子,还把名字写得比你潇洒。那帮印度小哥,工签拿得妥妥的,进园区混得风生水起。连操作都极致标准:找准国内日活上百万的APP,整个交互和按钮都复制黏贴,界面一键转英文,LOGO调个色,产品名随手糊个“Mitron”——这词在印地语里是“朋友”,说起来还挺暖心。包装好,低价砸向海外市场,仿佛互联网拼多多,谁还在乎你原创还是Copycat?
这事儿要搁在以前,估计大家还能哈哈一笑。毕竟中国互联网早年也有模仿的“光辉岁月”,但玩到今天,卷到大模型、AI芯片、算法推荐,咱们的研发成本早就堆成高楼。对面印度的仿制团队,三十多美元买源代码,五个人能上线,一分钱难倒英雄汉。深圳那边百人团队,研发经费烧得像打水漂,最后上线还得被人贴个“成本虚高”的标签。你说气不气?
夜里刷LinkedIn,看到那家印度团队在庆祝百万用户,欧美投资人底下刷屏点赞,像极了某些体育解说员为外援刷数据喝彩。国内工程师一边苦笑,一边琢磨:我这是在干技术,还是在给别人打地基?别说,真有内幕。比如Builder.ai,用AI自动生成APP的幌子,软银微软都掏了真金白银,最后爆出所谓AI其实就是“Artificial Indians”——全靠人肉撸代码。投资人被耍得团团转,程序员一脸黑人问号。
你看,这种流水线式抄袭,背后其实有条明码标价的产业链。技术端,印度开发者在Upwork、Fiverr接单,报价只有中国程序员的三分之一。资本端,欧美风投下注,一掷千金。市场端,靠民族情绪炒作。Mitron靠抵制TikTok起家,哪怕漏洞百出,隐私条款都没写全,五星好评也能刷满。对比下,国内APP如果敢这样玩,分分钟上热搜被锤爆。
维权?别笑了。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,服务器扔在AWS印度区,起诉流程能把你绕晕。你还没告赢,人家早就赚得盆满钵满。你还在为原创被误解辩解,别人已经在海外市场割韭菜。MiniCPM模型被斯坦福学生直接抄袭,国内舆论刷屏,国外用户却从来不关心源头。你通宵写代码,他通宵删库跑路,舆论的风向能让你怀疑世界是不是反着转。
有老哥问,现在是不是埋头创新都成了笑话?技术护城河变成水洼,算法接口被直接拿走,市场价格被压成地毯。有人干脆换路,把核心模块锁死在国产AI芯片里,壳给你抄,灵魂不给你碰。还有的干脆开源,训练数据死活不外传。更狠的,直接在东南亚设公司组团队,和马甲APP正面PK。你以为这样就能翻盘?资本和低价的联合技能点满,流水线只会越来越高效。
其实,外头的舆论比我们想象得还割裂。欧美用户总是第一时间质疑中国APP“不是原创”,看到印度产品倒是纷纷点赞。网友有时候像极了显微镜,专盯别人家一粒芝麻,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。你说是偏见也好,是习惯也罢,这场游戏里规则早就写好了。轮子谁造不重要,谁能把轮子卖到全世界,才是资本的心头好。
说到这里,想起前阵子体育圈的新闻。东欧球员把NBA的打法拆解重装,回到本土反倒成了创新典范。技术、资本、民族情绪,换个赛道还是这些老配方。你要是还在技术泥潭里自我感动,可能真得琢磨下自己的姿势了。
深圳的夜还亮着灯,咖啡馆里没走的永远是最不服的那拨人。你说下一个被扒皮的会是谁?会不会有一天,我们也能见识下马甲APP输给原创的高光时刻?别光在评论区吐槽了,说不定哪天,这场流水线抄袭大赛就轮到你我上场。谁知道呢,反正键盘声没停过,咖啡还没凉透。